|
小镇儒商时间:2023-06-04 家乡小镇杨集(旧称杨家集)历史地位向来不俗,它一得利于“三河”(五图河小潮河长流河)交汇的风水;二得名于镇主——海州大财主、交游甚广、名声在外的杨石。因而各地做生意、跑买卖的云集小镇,自然形成了商业繁华之地。 我从小就在小镇读书,所见商铺多多,但袁家的钟表铺印象最深。 钟表铺在街中心桥东头南侧,低矮的平房,门面不大,里面却有几进深。店主袁老先生年逾半百,身有严重腰腿残疾,与夫人共同经营这爿店铺。 门外摆个不大的平面货架,许多“方格”里分门别类放有钟表、钢笔零件,也兼卖钢笔和钟表。门内侧有一玻璃罩着的小方桌,边上有一张平面被磨溜光的杌凳。袁老先生平时就坐于桌后,在玻璃罩内摆弄、修理顾客送来的钟表或钢笔。他凭着精湛的手艺与平和待客的态度统领这小店铺,带领一家老小守着这块地皮在小镇平静生活。 老先生浓密的花白头发三七分,长脸白净,清癯而精神。一副黑框眼镜衬着两道浓眉,让他显得和善而文静。与人交流不温不火的言语中,透出一种儒雅。 虽然我每天上学看见老先生,但真正与他直面接触交流是到了开始用钢笔的时候。一遇钢笔出现毛病,便找老先生修。每次花时不多,价格很低。拿到修好的钢笔,心里盛满欢快。 尽管我与老先生的三女儿同学,但对他让人一见便生好感的儒商风度却不甚了了。 老先生过世多年以后,我有幸与继承他衣钵的公子袁永年相交,从其口中得知,老先生确是不凡,与他世交的名人多多。 去年春,我与永年应邀去灌南贺龙国公共图书馆参观,后又去小莽牛辛子方故居寻访。听他说起家父与辛子方自幼便友谊深厚、交情匪浅。早在杨集建制时就享受了“新文化、新思想、新生活”的“三新市”福泽。海峡两岸通商后,辛先生由县统战部人员陪同直奔杨集探访袁老先生。彼时老先生已至弥留之际,尚存一息得以相见,辛先生唏嘘不已。 在辛子方为家乡捐建由著名书法家陈凤桐题名的书房展厅,我默默欣赏悬挂在墙壁四面、有市县政协、统战部等单位及各界人士赠送的墨宝,这从侧面佐证了袁老先生留在我小时脑海中超凡脱俗的印象。 袁永年先生是晚立子,父母四十好几岁生他,深得家父言传身教、儒风熏陶,忠孝仁义礼智信浸润,有情有义、有胸怀、有见地。 为尽人子之孝,他忍痛割舍全科优异成绩考学深造机会,继而又放弃已通过招工录取进入体制内的名额,铁定心接过父亲的手艺,边经商边照顾年迈且身有残疾的老父。 继承家父遗风,以儒家礼仪孝道文化做人行事,注定他的事业不俗。 永年先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自由职业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永年曾被江苏省选定为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光彩事业表彰大会,因担心出风头而选择婉转退出。 虽祖传经商,但永年诗意随性,骨子里鄙视刁钻、油腻与爆发欲。他喜爱宽松自由,兴趣广博,琴棋书画诗酒花各有所长,因此交结许多朋友。他的“聚三源”超市,在小镇虽非商业帝国,其信誉度却远近闻名。这均源自他植根于聚人气、聚财气、聚文气的经商之道。 在他周围,凝聚一大批爱好诗文、舞文弄墨、急公好义之士,即便身居外地的游子也因网络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做群主的“这方水土叫杨集”的微信群,集结了一大群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倾情家乡的人士。该群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家乡建设发展乃至人文慈善注入满满正能量。 他与家乡贤达及在外游子发起组织的杨集首届民间春晚,不仅热热闹闹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还请著名书画家当场挥毫泼墨,写字作画现场拍卖,把所得善款交到特困户手中,将家乡这别有深意的特色喜庆春晚推向了全国。 每有大事临及,永年先生从不缺场。如洪灾、地震、SARS疫情、新冠疫情,他总是慷慨解囊,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捐款捐物,给予资助,体现了儒商的格局风范。 永年先生不仅继承光大了先父的儒商遗风,而且以更开阔胸襟与人文主义情怀,为乡村振兴事业团结了众多建设家乡的参与者,他让杨集这方水土更具人气与亲和力。 上一篇陈晓霞:儒商文化的当代价值下一篇清廉家风中的家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