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铸魂 以旅兴业 文旅融合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走进齐鲁 >>山东儒商 >> 君子,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详细内容

君子,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时间:2023-06-20     作者:于新龙【转载】   来自:搜狐网

常与人言酒,皆知我爱习酒。


习酒,香正。但凡习酒,上至君品习酒,中到窖藏1988,下至小习酒,首先一言以蔽之,酱香纯正,厚净无杂。


做到这一点很难。同用一河之水,善酿者千百家,能保持纯净无杂的,屈指可数。


心正,才有香正。


而心正,是通往君子的起点,追求成为君子,是中国文明的核心精神。三国时钟毓说“酒以成礼”。酒与君子,自孔子以降,就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


努力去做一个君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种精神,始终自在于中国社会数千年的烟火寻常。


忽闻习酒“追寻君子的足迹——君品习酒传统文化巡游”首站于山东曲阜举办,顿生感慨。何谓君子?何以为君子?君子精神如何千百年传续不辍?今试为一思一述。


01

心正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想要做一个仁人,难吗?孔子说,如果你心中想要做一个仁人,你就能做一个仁人。


这里说的,首先就是心正,一切的起点都在于意诚心正——有点像佛家的生心、发愿。


仁是君子的道德境界,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一个君子很容易吗?显然不是,他是说,生心发愿,立志做一个君子,是人人可行的。


有立志这一起点,就好办,就可以接受教育,“有教无类”,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个老师,但凡你立志,他就愿意教你。


培养人才,目的当然是为了让他能够去干大事,对老百姓有贡献,比如去从政,去辅助君王、诸侯,施行仁政,造福人间。但是我们看孔子的一生行迹,他不论是教育弟子,还是与君主谈话,都很少讲政治纲领、权力运用、法律规则,他讲的都是怎么自我提高,认识到人的本性,然后躬身践行,以身作则。人人如此,政治就会清明,社会就会繁荣和谐,人民就能安居乐业。


治理之道,首先就是心要正。


他的徒弟曾子写《大学》,梳理出来一个发展链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述而不作”,曾子把孔子的思想书面化了,让我们更容易理解。


不管想干何种造福天下、青史留名的大事,关键都在人。一个意诚、心正的人,就能够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当你有机会承担更大责任,有机会贡献力量于家邦、天下,就能一步步去完成使命。一个逻辑,贯通私域与公域。


“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孔子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十五岁是人立志的关键时段。所以他收徒弟,“自行束脩以上者未尝无教”,只要有一点微薄的学费表示,就收之为徒,但也有一个硬性条件,就是年满十五岁。


我们都知道,君子的对面是小人。小人不是坏人,不是今天语境里心术不正、偷奸耍滑之人,而是没有成长的人,也就是小孩子。一个人如果不立志,不对道有所觉悟,愿意诚意正心去追求,那么他即使长大了,也没有“成人”,其精神世界依然是小孩子。所以,小人指的就是那些长大了但却对人性的内在要求、对人心向善的律例茫然不知的人,也就是大多数普通人。


十五岁,算是来到了长大的门槛,那么就应当诚意正心地追求君子境界了。人们形容一个有气节的好人,都说他是“正人君子”,这就是成俗化民的力量:想要成为君子,首先是心要正。



02

相信人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政治治理,不要谈权谋,不要高谈阔论文治武功,而要参与政治治理的人首先要心正,向着君子的要求去修养自己。


一个君主,一个掌握权力的大臣,如果是一个正人君子,就会成为贵族、官吏、国人、野人、天下人的榜样,相互学习效仿,何愁政治不清明,社会不安定?


为什么孔子要讲心正?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大夫、诸侯乃至周天子,都已经腐败堕落,无视民生疾苦。权谋当道,征伐频仍,道义沦丧,个个只以自身利益为准绳,为了一己之私,横征暴敛,谋杀夺权,乃至发动战争,礼崩乐坏,游目可见。


扶大厦于将倾,首要是扶人心。


孔子做过中都宰,治理一个小地方,一年而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方皆则之”——周围的地方都向他学习。有此成效,原因就在于,在这样一个小地方,孔子能够比较不受干涉地践行他的“道”,扶起人心,人人向善。


但是,当他做到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之时,直接与贵族利益发生对抗,他就很难再有大的作为了,因为贵族为私不为公,孔子要他们“克己复礼”,自我约束欲望,他们就不干了。往后孔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处,经常受到隆重欢迎,但一说到大道,国君就要么恹恹欲睡,要么抬头看天上飞鸟,心不在焉。


对于这样的现实,孔子当然是很失望的,但他对人、对人性始终抱持着坚定信念,尽管四处碰壁,甚至身陷危局,从未灰心丧气。他相信人性本善,而人性来自于道的要求,是宇宙法则,所以不管现实如何严酷、将来怎样变化,想要通往一个好的社会,必须以人性为依归。


一直跟在孔子身边的子贡,说过一句话:“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极少对弟子们直接谈论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天道。他的教育,都是在日常之中,以实例启发,以行动呈现。


《论语》中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例子。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诗经》里说,一个女子笑起来很美,眼波流转动人,只需要穿着素白质朴的衣物,就可以显得风情万种,美妙无方,这是什么意思?


子曰:“绘事后素。”一切的绚丽多姿、曼妙享受,都是基于有一个本来素白质朴的底子。



引申一下,人心本来是好的,这个世界才会美好精彩。所以子夏接着问:“礼后乎?”孔子听了就十分高兴。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各种行为规范,都是与善良人心的自然要求相连接的,你有好的本心,就会有好的行为,人间各种善与美,都是发乎本心的结果。


就像千百年后马克思相信人有本质力量,能够通往一个无私尽善的理想世界一样,孔子对人的本质向善十分肯定,因此对人十分信任。他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从这一基本信念中生发出来,他所描绘的大同理想,就是人性光辉得到广泛的启发与弘扬的完善局面。所以今天也有人认为,可以把儒学称为人学。


名称不那么重要,关键是理解孔子的精神。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一书中说:“这是何等的精神!”



03

做一个好人

孔子不直接谈论人性与天道,但人性是他的学说的出发点,从理论逻辑上就必须阐释明白。这个任务,由孟子来完成。


孟子,是对孔子思想把握最为全面、准确、深刻的人。他的一大贡献,就是论证了人性本善。除了从与告子的反复辩论中力证性善论之外,他还用场景实证的方式,验证了性善论。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不管是谁,看到一个玩耍中的孩子就要掉入井中,电光石火之间,必会心中一惊,猛然揪紧。如果此时人就在身边,就会下意识伸手去拉住他。


这是一种自然反应,这种人心的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就那来不及思索的一瞬间,你会心惊,会伸手,不是因为你想结交这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你想在熟人圈里制造好的名声,而仅仅是因为你是人。



人也是动物,也有动物的欲望,会去争夺,会去行凶。但是上天赋予了人一点点特别稀少的、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东西,就是内在的善念,就是爱,这就是人性。


儒家精神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与动物这一点点不同之处,极为信任。由宇宙法则赋予的、内在于人的这一点点爱的本能,使人类区别于禽兽。因此,追寻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就要从这爱的本能出发,激发它,壮大它,形成一种人人共欲的社会状态。


立志,是认识到人性这一本质之后,决心百折不回地去追寻它。追寻之路,就是通往君子之路。


弟子们跟着孔子学习,自然会受到他的陶冶,不需要特别明确心性本质,跟着光走即可。而后世,乃至今天,要学习成为君子,就需要总结、明确君子精神的本质。那就是“择善固执”,从人性之爱的角度,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始终坚信人心向善、文明向上,并慎思、明辨、笃行之。


所以说,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而仁就是爱,是从人性中生发的、内在于人的力量。


心向仁爱,就是心向君子。君子,不是一种确定的状态,而是通向仁爱本质的一个努力的过程。


故而,君子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04

商业中的道德力量

因为君子精神发自人性,所以它具有普遍性,“天下无外”,可以在地理上无限扩展。不管什么社会领域,都可以作为指导。


有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总认为儒家是反对商业的,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谬不然。


前面我们已经说清楚了,小人并不是坏人。在孔子对人的分类当中,有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是一个从低到高的梯次结构,高低不是人格优劣之分,而是对于“道”的把握的程度。小人当属庸人一类,就是最普通的人。普通人追求利益,追求好的生活,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关键在于,追求利益,也不要违背良善的要求,不损害他人利益,就是心要正。如果我们既能追求自己的利益,还能明白践行君子之道,推己及人,正心求仁,那么就是一种造福人间的能力,怎么推崇都不为过。


孔子曾经对弟子说到历史上谁可以称为仁人,他只说了六个名字: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齐、管仲。


前面五个都是商朝人,其为仁人,天下公认,唯独管仲是周朝春秋时人,比孔子早一点点,大家对他都很了解。弟子们对管仲也是仁人有不同看法,因为他很爱财,生活也很奢侈,而且为了搞活经济,治国无利不图。但孔子说,他固然“器小”,公心不足,但是他帮助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他客观上让天下安定,让各诸侯国老百姓都获得了和平发展的环境,减少了颠沛流离,这是无量功德啊。


儒与商,君子精神与经济生产,不但可以结合,而且是除了政治之外,最早结合的领域。


孔子本身就深有体会。周游列国,人马浩浩荡荡,这么多人的经济开支,全靠子贡这个商业天才来解决。子贡后来从事商业,富可敌国,但他始终以老师的道作为自我要求,创立了儒商传统,后世称之为“端木遗风”。


子贡,姓名端木赐,是一个出身名门、桀骜不驯的翩翩公子。他是纵横家的鼻祖,功业惊天动地,司马迁评价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强晋,破吴而霸越”。


学问上,他也自视极高,睥睨天下。即便拜师孔子之后,起初他也认为孔子还不如自己。“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在《论语》当中,也只有他敢于当面指出老师不对的地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人,最后在三千弟子中,对老师最为折服,也感情至深。如今山东曲阜孔子墓西侧,有三间小房子,碑文曰“子贡庐墓处”。盖因公元前479年孔子逝后,众师兄弟云集墓旁,结庐而居,守丧三年。守丧三年是对父母的仪礼,而子贡在三年期满,众师兄弟抱头痛哭而别之后,独自一人,再守三年。


这就是君子的力量。子贡“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他认识到了老师所弘扬的君子精神的本质,那种发乎人性的向善,对人性向善的无上信任,高傲的他对老师就比谁都敬重。


孔子教会了子贡,子贡教会了后人,商业可以蕴藏无穷的道德力量。这也正是道的真正应用,“道不远人”,不是士大夫的专属,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可以传承、学习与践行的向善之心。


我们今日时常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无非就是心正而已。


文首以习酒起兴,文末也以习酒收束。


70余年,习酒的精神,从小处说是工匠精神,从大处讲是儒商精神,而哲学地看,正是君子精神。



意诚,心正,方得香正,此为工匠精神。时时以周边百姓生活为念,常怀造福苍生之心,而且数十年如一日,资助万千贫寒学子完成大学学业,此非君子而何?


更难得的是,习酒人自觉将君子品格作为企业向往、人格追求,并且与天下有共同向往之人,共勉共求,时刻不忘倡导弘扬。


“君子之品,东方习酒”,是在准确把握中国文明精神本质基础上,一种超越自身行业的理想。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0534-5655351
行政办公室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