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纪念延安电影团诞生85周年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胡劲军,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与嘉宾座谈交流并共同为烈士塑像揭幕。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张绍柯、杨荫萱、王静安、关志俭、杨序忠、郝凤格、张凤梧、温炳林、石明纪这9位来自中央新影集团的优秀摄影师在执行拍摄任务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中国美术馆组织艺术家,在吴为山的指导下,精心塑造了九位烈士塑像,并捐赠给中央新影集团。作品以艺术手段生动展现了烈士们的光辉形象,更通过雕塑艺术的形式,向九位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缅怀。

他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回到中央新影
——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成立70周年纪念日仪式上的致辞吴为山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今天是延安电影团诞生85周年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70周年纪念日。我代表中国美术馆对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七十华诞表示热烈祝贺!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由中国美术馆的雕塑家们为中央新影创作的九位烈士塑像也同期揭幕——烈士们回家了。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们曾经访问新影时看到墙上挂着烈士们的照片,虽是平面的,但仍然可以感受到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这些新闻战士如何抛头颅洒热血,记录下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九位烈士牺牲时都很年轻,最大的35岁,最小的只有20岁。在这样的青春年华中,他们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了他们为历史记录瞬间、为未来记录瞬间的职业操守,这是令我们十分感动的。应中央新影之邀,同时中国美术馆人也有强烈的意愿,把他们的形象以雕塑的形式塑造出来,让人们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英魂所在。今天,这九尊塑像经由中国美术馆雕塑创作组的李鹤、李烜峰、尚荣、任艳明、陈健、刘松、李军、戚洪岩、耿延民九位雕塑家创作而成,作品各具特色、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同时,这一创作过程也可谓一举两得:雕塑家们塑造了这些英雄,同时他们也被这些英雄的历史所塑造。这是中国美术馆长期以来的重要理念——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劳动模范、人民形象,来为这个时代的精神铸魂,为这个时代的发展融入文化元素。因而,雕塑这九位烈士的塑像,不仅仅是雕塑九个人,实际上更是塑造奋斗在新闻战线上为国家、为人民付出生命的许许多多的优秀电影人、摄影师与新闻记者。在中央新影记录保存的影像中,有很多关于中国美术和美术大师的内容,如纪录片《美的三部曲》《中国画》等,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关山月等大师的创作过程和音容笑貌都被定格下来。2021年3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中央新影协办的“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第二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厅里循环播放由中央新影早年拍摄的数部关于近现代大师名家的美术纪录片,使经典美术作品与纪录片中的经典影像作品联袂呈现。那些思考美、追寻美、凝固美的吉光片羽,穿越时空、重现光华,让观众们在特殊的时空里,与大师相遇,和经典重逢——正因为与众不同的展出效果,展览受到广大观众的由衷喜爱。在历史上,中央新影与中国美术馆曾有过深度合作,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大量影像与资料;近年来,我们两家机构也保持着密切来往,发挥各自所长而相得益彰,一同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我们期待今后能继往开来,开展更多的精彩合作。今天,九位烈士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回到了中央新影,我想这是所有中央新影人的愿望,也是九位烈士所期待的——他们看到了新时代的阳光,看到了伟大祖国的蓬勃发展,也看到了中央新影所有同仁们在新时代不断砥砺前行、为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而所做出的贡献。祝愿中央新影以70年的沉淀,铸就新的辉煌!

让他们的精神成为永恒
姚永晖
(中央新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冒着酷暑高温,大家共聚一堂,隆重举办纪念延安电影团诞生85周年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成立70周年新影烈士塑像揭幕仪式。我代表中央新影集团,向今天来到活动现场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雕塑的制作方中国美术馆,以及在吴为山馆长指导下,九位艺术家的倾力创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新影集团的老前辈、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中央新影集团是“国家影像历史的纪录者和典藏者”,一代又一代新影人为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前赴后继、一往无前,他们付出了汗水、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九位优秀摄影师在执行拍摄任务时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分别是在锦州外围战役中牺牲的张绍柯同志;在锦州战役巷战中牺牲的杨荫萱同志;在解放沈阳战役中牺牲的王静安同志;在进军西藏途中牺牲的关志俭同志;在朝鲜前线牺牲的杨序忠同志;为拍摄亚非会议在飞往雅加达途中飞机遭破坏牺牲的郝凤格同志;为拍摄水库工程牺牲的张凤梧同志;随边防战士巡逻拍片、牺牲在中苏边境的温炳林同志;随中国和伊朗混合登山队拍摄攀登珠峰时牺牲的石明纪同志。他们以对党忠诚的赤子之心,用宝贵的生命记录珍贵历史影像,以青春和热血点燃了生生不息的精神之火。他们未能看到新中国发生的历史性转变,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今天我们将他们的塑像屹立在新影厂区,让他们的名字被新影人铭记,让他们的精神成为永恒。这些不能忘却的名字和它们蕴藏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将激励着今天的新影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刚刚迎来建馆60周年的中国美术馆,是美育和艺术的国家级殿堂。60年来,中国美术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办展、为国典藏、为时代塑像,成为人们感受中国艺术之美、中华文化之美的重要平台,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吴为山馆长作为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大师,以双手刻万物,以单刀塑风骨,持之以恒进行红色主题雕塑创作,用《旗帜》《马克思》《孔子》等艺术精品铭刻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雕塑家们用刻刀为时代立像,摄影师们用镜头为时代留影,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奋进伟力。
由吴为山馆长亲自指导艺术家们创作、亲自郑重地交接给我们新影的烈士塑像,在今天揭幕,这既是我们共同表达对张绍柯等九位同志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也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一次主题活动。我们新一代的新影人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发扬好先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创作更多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无愧历史的精品力作,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这里,再次向九位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缅怀!向中国美术馆及艺术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烈士张绍柯,男,河北磁县人,1918年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任《挺进画报》编辑,后任平西电台指导员。1947年调入东影任制片处秘书兼党支部书记,1948年任摄影师。同年10月5日在解放义县的战斗中,从义县向锦州进军时,遇国民党飞机轰炸,在组织大家隐蔽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0岁。

烈士杨荫萱,男,吉林省长春人,1924年出生,1945年参加东北电影公司,翌年任东影摄影助理。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任摄影师,带摄影队到西满前线拍摄。在攻打义县时,他随军参加巷战,拍下许多宝贵资料。后赶赴锦州,随突击部队入城拍摄。1948年10月15日,在解放锦州的巷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烈士王静安,男,四川重庆人,1921年出生,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参加延安电影团。1946年到东影工作,1947年任摄影师。1948年带摄影队参加辽沈战役的战地拍摄工作。同年11月2日,在解放沈阳铁西区的战斗中,在沈阳铁西李普屯被敌人重炮击中牺牲。年仅27岁。1948年11月25日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烈士杨序忠,男,黑龙江拜泉县人,1929年出生。1947年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1月入东影第二期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作为摄影助理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及攻克南京的摄制工作。1950年11月初,报名参加第二批赴朝摄影队,参加抗美援朝新闻摄影工作。为拍摄人民军反攻,他和其它同志到达离敌军两公里的前方,在炮火下坚持拍摄。1951年5月12日,随部队行军到佳木斯市桦川县以北地区,遭受敌机轰炸牺牲,终年22岁。烈士牺牲后,中共文化部电影局党总支追认他为中共党员。

烈士关志俭,男,吉林桦甸人,1931年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6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三期训练班学习摄影。作为摄影助理,先后随军参加东北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战役。1951年4月,在随军进入西藏途中,突发急性肺炎,不幸牺牲,终年20岁。牺牲时任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见习技师,1951年6月9日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烈士郝凤格,男,河北定县人,1926年出生,1941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1943年,赴陕甘宁边区抗大七分校学习,曾在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三等“突击手”,在大练兵时被评为甲等“投弹手”。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延安电影团,学习放映、剪接和摄影。1946年跟随电影团到东北,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1949年,担任东影厂第四期摄影训练班主任,培养新中国摄影力量。1955年受命拍摄亚非会议,4月11日,他和参加亚非会议的部分工作人员、中外记者乘坐飞赴万隆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遭特务炸弹破坏,不幸遇难,终年29岁。牺牲时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安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张凤梧,男,北京昌平县人,1931年12月18日出生。1949年考入华北大学学习,1950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学习、工作。他是第一批赴朝鲜拍摄抗美援朝的摄影队成员,1950年10月至1953年4月在前线担任摄影助理。在第四次战役中,他不顾敌机轰炸进入着火的防空洞中,抢救出摄影机和胶片,在扑灭衣服和头发上的火后,又抢拍了敌机轰炸的镜头,被北京电影摄影队授予“二等模范”称号。1955年,随摄制组赴安徽金寨县拍摄反映修建梅山水库的新闻纪录片《建设中的梅山水库》时,因触电不幸牺牲,终年24岁。牺牲时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安葬于梅山水库大龚岭。

烈士温炳林,男,河北省定兴县人,1943年5月出生,1961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等职务,曾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2月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做摄影记者工作。为拍摄我边防军民保卫祖国抗击苏联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和苏联侵略军的罪行,温炳林不畏艰难,忍受疾病的折磨,翻山越岭,在伊犁垸城等地边防线,跑了八千多公里,拍摄了苏联蚕食我国领土进行各种挑衅和侵略的罪行。1969年8月13日在新疆铁列克提地区拍摄我边防战士英勇反击前苏联侵略的战斗中光荣牺牲,终年26岁。时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记者,安葬于新疆托里县烈士陵园。荣记一等功,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9年11月新疆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批准为烈士。

烈士石明纪,男,北京市人,1943年9月4日出生,1961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4月,登至珠穆朗玛峰5800米处因严重缺氧,不幸突发心脏病倒在珠峰脚下以身殉职,终年35岁。牺牲时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安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1978年4月国家体委批准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