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铸魂 以旅兴业 文旅融合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走进齐鲁 >>山东儒商 >> 儒商,中国真正的商人
详细内容

儒商,中国真正的商人

时间:2023-07-25     作者:于新龙【转载】   来自:新浪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儒家重“仁”,“仁者爱人”。儒家重“义”,但不否定“利”,只是要摆对义和利的关系,不取不义之财。孔子就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王阳明在《大学向》中说:“商贾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贤”“其归要在有益于生人之道”,即是否有利于人民乃至人类社会。

中国历史上的儒商,史书上记载很多,略举数例:

子贡(端木赐):春秋时卫国人。32岁起在鲁国做了八年官,投于孔子门下。学成后一度在卫国做官,但主要是从商。他才思敏捷,善于捕捉商机,他的财富可与国君分庭抗礼。他认为孔子之贤“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论语·子张》。孔子去世,他守丧六年,本来按常规守丧三年即可。太史公在《史记》中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孔子言道,子贡言商,只有儒商的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布扬天下。

弦高:春秋时郑国商人。秦穆公派军队奔袭郑国,当时,郑国国君郑文公刚刚去世,正在举丧,毫无觉察。弦高与奚施由郑国贩货去周,途遇秦师,急中生智,让奚施抄小路回郑报信,自己假称奉郑国君之命,挑选十二头肥牛前来犒劳秦师。秦师以为郑国已有准备而返师。郑穆公要重赏弦高,他谢绝不受。

白圭:战国时洛阳人。《史记,贷殖列传》中说他“趋时若猛兽骜鸟之发”,即能当机立断捕捉商机。他能“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谷贱伤农时收购,求过于供时售出,从不过分抬价、压价,人称为“仁术”。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要具备“智、勇、仁、强”的素质,他还认为商人要有仁爱之心,不能不顾人民死活唯利是图,对这样的人,他是不会教他经营之术的。

历史上还有著名的徽商、晋商、浙商、苏商等等。

徽商——萌芽于东晋,明中叶后步入鼎盛,皖南山区,地少而贫瘠,外出经商,经营文房四宝和盐业瓷器等。他们“以诚待人,以信服人”“归市如流”。他们“贾而好儒”“贾服而儒行”。他们捐资办学,歙县大盐商鲍志道曾捐二千金修紫阳书院,又捐资八千金修山间书院。徽州书院之多,居全国之首,多为盐商所捐。皖派著名学者戴震即出身于徽商。他们认为“富不敌权,权可致富”。所以要捐资兴学,博取功后。《史记·货殖列传》为他们必读之书。明末徽商积资有达“百万者”,清乾隆年间曾多达千万计。他们为商人、地主、官僚的结合体,后因朝庭对盐政的改革及国外产品进入中国而走向衰落。

晋商——主要经营领域是金融。平遥的“日升昌”号全国各地有600多个分号,达及日本、朝鲜、东南亚、俄罗斯。太谷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每年汇兑金额达100万两至3800万两,实际上是民营的跨国银行。靠的是“诚”、“信”二字。但他们观念比较陈旧,赚了钱大量购买土地,兴建大家族居住的深宅大院,如迄今留下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白银谷等,其规模堪比王宫。他们不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向产业经济,而走向衰落。

浙商、苏商——他们兴建了近代化的棉纺厂、面粉厂、造船业等制造业。浙商中有宁波帮及后来兴起的温州帮等,宁波帮后在香港有很大发展,出了两个船王,其他如邵逸夫、王宽诚等,他们都捐资办学,支持学校文教活动,做出很大贡献。清华、北大等校有很多大楼都是企业家捐赠的。他们设立了各种基金,支持各种学术活动和人才培养。

晚清还有一位杰出的企业家郑观应,他祖籍广东中山,但在上海学商。他自己创办了轮船公司,却又关心时政,热心西学,主张变革以御外侮,批评详务派是“舍本图末”。“欲张国势”就必须改变专制制度即政治体制改革,广办学校培养人才,建立现代化的制造业。他做过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办和招商局总办,是一个有现代眼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儒商,著有《盛世危言》《救时揭要》等书。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0534-5655351
行政办公室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