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铸魂 以旅兴业 文旅融合

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文旅视野 >>时政要闻 >> 荐读丨百年“香火”,吕韵流长:致敬吕剧
详细内容

荐读丨百年“香火”,吕韵流长:致敬吕剧

时间:2023-03-03     作者:宋益民【转载】   来自:大众日报

旭日东升,乡韵弥漫。

从驴戏、吕戏到吕剧,吕剧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锤炼,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剧种,世纪惊鸿,款款深情,深入人心。

百年“香火”,吕韵流长。

它们始终姓“吕”

2021年1月22日,吕剧大师丁博民在烟台逝世,山东吕剧界又痛失一位泰斗。

丁博民先生的一生,是为吕剧音乐发展耗尽心血的一生,是为胶东琴书和吕剧传承呕心沥血的一生。

1935年,丁博民出生于青岛,自幼聪颖好学,音乐资质过人。1949年他考入青岛文联文工团,成为演员兼乐手。在青岛文联文工团期间,丁博民遇到了曲艺队的盲人坠琴大师吕振忠,吕振忠是胶东琴书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一把坠琴拉得行云流水,如泣如诉。

当吕振忠得知丁博民上台有些紧张,就劝他学乐器。就这样,15岁的丁博民就成了吕振忠的关门弟子,转学坠琴。

1952年全省文工团整编解散,丁博民被分配到山东省歌剧团即后来的山东省吕剧团,担任坠琴演奏员。

让丁博民没有想到的是老师吕振忠也被调到了省吕剧团。丁博民如鱼得水,每天除了跟老师学琴书就是拉坠琴,演奏水平突飞猛进,不久,丁博民就成了乐队的主弦。

1954年,由丁博民操琴的吕剧唱片《王定保借当》在上海唱片厂问世,丁博民年少气盛,春光无限。

1955年冬天,丁博民随山东省吕剧团参加赴朝慰问演出,担任主弦。在鞍山赴朝鲜集训期间,丁博民与他人合作完成了《龙凤面》的音乐设计,这是丁博民的第一个吕剧音乐作品,得到了张斌的好评。1956年丁博民与李渔老师合作为现代戏《迎春曲》作曲,该剧曾荣获“音乐改革奖”;1957年丁博民编写的《梆子曲牌音乐》由省戏曲研究室印发全省。从此,丁博民的音乐潜质得到空前释放,曾被邀为山东省文代会代表,又被评为山东省青年文艺积极分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7月,23岁的丁博民成了全省文化系统最年轻的“右派”。1959年夏,他被送往广北农场劳动改造。

身处逆境,丁博民还是没有改掉好说好动的性格,冬天闲着没事,张罗着成立了一个业余剧团,排了个高大上的节目《梁祝》,受到广北农场干部职工的热捧。在广北农场期间,丁博民还写了《三女抢板》《断桥》等音乐作品。

1961年春天,丁博民返回济南,但是他已经不想留在省吕剧团,那是他的伤心之地,他想回胶东。他是条金鲤,喜欢无拘无束,不想被人呼来喝去。经过考察,丁博民最后选择了黄县吕剧团作为自己的归宿。

1962年7月,丁博民正式调往黄县吕剧团。当时的黄县吕剧团就是一个草台班子,演员不识谱、不会唱,不知什么叫“五音四呼”、发声用气,更不知吕剧音乐的曲牌、板式是怎么回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丁博民没有犹豫,选择了留下。黄县人聪明,知道丁博民是有两把刷子的人。他们没有把他当“右派”看,反而很亲切地叫他丁老师,这让丁博民心里热乎乎的。

他决定从认字开始,逐步提高大家的业务素质,要求剧团人手一本《新华字典》,先从读报刊、看小说做起。为了普及吕剧知识,丁博民编写了《吕剧唱念初探》印发给大家,并利用演出间隙亲自为大家授课。

剧团在城里演出时,剧场舞台就是教室;下乡演出时,河畔、林间就是课堂。几个月下来,大家的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丁博民趁热打铁,以《双玉蝉》一剧为载体,带领大家去实践、去体验一个剧目生产的全过程。他除了作曲、配器、教唱、排戏外,还对“灯、服、导、效、化”各部门提出具体要求。从学词学唱到坐排—鼓弦排—全乐排—彩排,使大家明白了一出戏的生产流程。除作曲外,丁博民还亲自参与剧本选定、剧本改编乃至导演工作。如20世纪60年代演出的《丰收之后》《南海长城》《槐树庄》都是丁博民与他人合作的,由话剧改编的作品;《双玉蝉》《社长的女儿》则是丁博民导演的作品。

丁博民曾花大量心血培养黄县自己的作曲人才。20世纪60年代的赵光、宋立志,20世纪70年代的张治国、刘吉庆、王智全等都是丁博民的学生。那个时候,作曲者写完曲子要先给演员和导演唱出来,这是必须要过的一关。当时省吕剧团的张斌、李渔都是这样作曲的。

丁博民在黄县吕剧团的十七年,是他佳作迭出,成就辉煌的十七年。坎坷的遭际及对生活、对艺术的深刻感悟,成就了他来黄县后的第一个戏,也是他一生的艺术巅峰—吕剧《双玉蝉》。

这个戏是丁博民在《剧本》上看到的,原本是闽剧的本子。丁博民发现后,感觉相当好,甚至有人说这个本子的故事情节超过了《奥赛罗》。其实,丁博民是从中找到了境遇的高度认同感,尤其是“逃难”一场的唱词:“漫天乌云盖顶,怅惘这一生苦重重,风啊雪啊你慢行,且把我这苦命的人儿等一等……”丁博民前半生的遭遇在《双玉蝉》里找到了共鸣。

《双玉蝉》的音乐是这个戏最大的亮点,丁博民在创作时,用的板式、曲牌特别丰富,反调的“快四平”、正调的“二六”、反调的“二六”“小上坟”“娃娃调”……在这个戏里,丁博民首次使用了贯穿音调,并借鉴了西方歌剧的人声伴唱。

丁博民在创作过程中,常常泪流满面,他感觉戏里的情节像在用针扎他一样。

吕剧《双玉蝉》创排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长演不衰,其实,就是因为丁博民把人性写透了。

继《双玉蝉》之后,丁博民一发而不可收,《江姐》《社长的女儿》《不准出生的人》《红色娘子军》《蝶恋花》等一批音乐上有影响力的剧目相继问世,这些剧目大都被制成唱片、盒带、光碟行世。

品味丁博民的曲作,大气自然、个性鲜明、雅中有俗、俗中见雅,叙事娓娓动听、抒情酣畅淋漓,浓郁的传统美中跃动着时代的脉搏,一腔一调都为百姓所喜爱,在吕剧的“歌山曲海”中卓然独立,自成一家。

在吕剧音乐改革创新方面,丁博民厚积薄发、得心应手,成就斐然。

丁博民对胶东琴书研究颇深,得到了琴书艺人吕振忠的真传,他坚持认为,吕剧无论怎么革新,都不能丢了老味道。

丁博民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观点,吕剧不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不可能发展,继承是根,发展是干、叶和花,没有继承就是无源之水,但总抱着树根不放也不行。”

针对当今吕剧发展,尤其是吕剧音乐存在的问题,丁博民说:“我们继承什么?四平、二板,还有其他曲牌,这是吕剧的四梁八柱,是根基,是不能动摇的。”

丁博民颇具创造性的唱段,如20世纪50年代《龙凤面》中运用念中唱手法的“东七里”,与李渔合作的《迎春曲》中男女声二重唱,20世纪60年代《江姐》中的“摇篮曲”,用琴书曲牌连缀写成的喜剧《金银花》等,都做到了“移步不换形”,革新的步子不管迈得多大,它们始终姓“吕”。就说《双玉蝉》剧中那段反调流水板“在绣房穿新装”吧,它新颖别致、确非老腔老调而又吕剧韵味十足,那旋律“安”在那些唱词上贴切自然,“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丁博民说:“情为曲魂,作曲以情真意切为上乘,创腔不能仅靠技巧、套路。”他一再强调“要动情、动真情”。

1979年,丁博民调到烟台艺校,又开始为选拔吕剧新人到处奔波。

1990年,丁博民带队来到东营,选拔了16名小娃娃,前往烟台艺校学习吕剧。现在活跃在东营吕剧舞台上的赵静、王玲玲就是当年丁博民招的学生。

前些年,烟台艺校给丁博民建了个工作室,名字叫“丁博民大师工作室”,丁博民不同意,他说:“我不是什么大师,叫大师傅还可以。”在丁博民的眼里,只有张斌和李渔可以被称为吕剧音乐大师。

丁博民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吕剧。

要演到人物心灵深处去

在东营市东营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吕剧晚会上,我见到了山东省吕剧院的吕淑娥,她现在是山东省吕剧院的核心演员,为人低调,唱腔优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吕剧演员。

1984年秋天,青岛市莱西艺术学校到吕淑娥的家乡牛溪埠镇招收会唱戏的学生。

十五岁的吕淑娥心里一热,就对父亲说自己想去报考,父亲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吕淑娥的父亲是教师,他希望女儿能够考上大学,学点儿真本领。

当吕淑娥急匆匆地来到镇上时,文化站长对她说:“姑娘你来晚了,考试已经结束了!”吕淑娥一听,犹如一盆冷水浇头,心里凉了半截。善良的文化站长看着吕淑娥失望的眼神,便说:“他们正在孙受镇复试,我带你去看看吧!”

这就是命运!说不定什么时候,一个机缘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如果当时文化站长不带吕淑娥去复试,吕淑娥也许与吕剧就无缘了。

在复试中,吕淑娥演唱了电影《知音》中的一段插曲,甜美婉转的嗓音,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不久,吕淑娥就收到了莱西戏校的录取通知书。吕淑娥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她爱上吕剧,还是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林建华老师的《小姑贤》,一下子就被林建华老师那婉转的唱腔拴住了。

吕淑娥鼓起勇气按照收音机里报幕的演员信息给林建华老师写了一封信。“信里就表达了对林老师的喜爱和对吕剧的喜欢。”吕淑娥没想到的是,三个月后竟能收到林建华老师的回信:“一定要努力,只要你喜欢吕剧,坚持下去就一定有机会上台演出……”林建华老师的回信内容,吕淑娥至今还记得。同时,也正是这封信让刚刚考入莱西戏校的吕淑娥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1984年,吕淑娥进入莱西戏校学戏,1986年下半年,她便顺利进入莱西吕剧团。而这一阶段,奠定了她的吕剧基础。

吕淑娥非常感谢莱西戏校的李仁修校长。吕淑娥特殊的戏曲天赋,引起了李仁修校长的关注,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知道吕淑娥是棵好苗子。

“在莱西戏校时,李校长有意培养我,送了我一个半导体。那时候,我和同学在练功之余天天听戏,跟着唱。等到剧团之后,听得更多了,琢磨演员是怎么唱的,如何发声等。”吕淑娥说,从戏校到剧团再到艺校,半导体随着她“南征北战”……

在莱西吕剧团,吕淑娥成为一名专业吕剧演员。

那个时候,吕剧团的演出任务很重,一天两三场,几乎天天演出。幸运的是,为了排戏,莱西吕剧团从山东省吕剧团邀请到钱玉玲和刘艳芳两位老师到剧团指导,吕淑娥在两位艺术家的指导下完成了《三看御妹》《团圆恨》两出戏的排练,在形体、唱腔等方面受益颇多。

“在莱西吕剧团,天天练功、时时登台,演了二十多出戏。这段时间不仅让我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且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意志。”吕淑娥说。

也正是那时,钱玉玲、刘艳芳和丁博民三位吕剧大腕儿建议她继续深造,去更系统、更完整、更规范地学习吕剧表演。

1990年5月,吕淑娥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

在丁博民等老师的协调下,烟台艺校向吕淑娥敞开了特招的大门,破例允许她参加高考后再转学吕剧专业。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毕竟是脱产学习四年,而吕淑娥当时已是莱西吕剧团的台柱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经过多方努力,吕淑娥终于走进了烟台艺校,这年她已经二十一岁了,是全班最大的学生。吕淑娥是幸运的。

一踏进烟台艺校,她就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林建华老师,林建华正在烟台艺校为学生们上课。在校期间,林建华老师帮助吕淑娥完成了《三拉房》的排练。林老师十分耐心,一句、一句地教,吕淑娥印象十分深刻。说不清是“偶像”的力量还是艺术的引领,从烟台艺校毕业以后,她毅然决然报考了山东省吕剧院。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4年,吕淑娥考入山东省吕剧院,成为最年轻的吕剧演员。

从莱西戏校、莱西吕剧团、烟台艺校,再到山东省吕剧院,吕淑娥一步步走出了家乡,登上了更大的舞台。“演戏要把人物演活了,要演到人物心灵深处去。”每次登台表演和台下观众面对面接触时,吕淑娥总是这样告诫自己。

经典剧目《李二嫂改嫁》的唱腔、台词和艺术风格已经成熟,在观众心中有着难以取代的地位。所以,在重新编排《李二嫂改嫁》时,吕淑娥感到难度和压力非常大。在唱腔方面,要寻找一种美感;在人物把握上,这个角色能干、懂事,但婆婆还总是刁难她。当时考虑要把人物演得可爱,让观众心疼角色,从唱腔和表演上就要有双重把握,这两点非常重要,让观众喜欢就完美了。吕淑娥还表示:“演活人物还需要用形体、眼睛说话。不同的戏、不同的角色都要有激情,同时激情爆发的点在哪里都需要演员一点一点去找。”

吕淑娥不负众望,从新时代审美的角度切入,全新演绎了一个具有时代感的“李二嫂”。终于,吕淑娥凭借崭新的李二嫂形象,摘得梅花奖。

对吕剧的热爱和刻苦钻研,使吕淑娥成功地出演诸多吕剧经典剧目,比如《李二嫂改嫁》《苦菜花》《画龙点睛》《姊妹易嫁》《钗头凤》《三拉房》《逼婚记》《梨花情》《英雄之铭》等。表演没有捷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的从容不迫,是台下无数个的千锤百炼。

如今的吕淑娥已是山东省吕剧院挑大梁的演员,肩上担负着传播、传承吕剧的重任。据了解,吕淑娥近年来应邀参加欧洲、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将吕剧这一地方剧种带到法国、英国、瑞士、荷兰、比利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诸多国家。

“郎咸芬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演戏。既然从事了这个行业,就应该把吕剧一心一意地融入到生命当中,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吕淑娥说,希望吕剧这一山东戏曲瑰宝能够被更多人知晓、喜爱,从而永久地传承下去。

吕剧大师郎咸芬十分看好自己的得意门生吕淑娥,她说:“吕淑娥是一个很有天赋的演员,她是第五代李二嫂了,吕淑娥饰演的李二嫂感情细腻、有血有肉,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她对人物的理解和刻画很不错,是个有艺术内涵和发展前途的演员。”

2021年12月12日晚上,东营区第三届少儿吕剧网络春晚在吕剧的故乡牛庄镇牛庄中学礼堂敲响了开场锣鼓。这次演出是东营区“吕剧进课堂”的成果展示,共有6所学校的七十多名小学生参加了演出。

这些年,东营区不敢丢掉这块老祖宗留下来的牌子,专门成立了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对吕剧进行挖掘保护。尤其是“吕剧进课堂”活动,效果十分显著。一批吕剧新苗从幼儿园、学校脱颖而出,给吕剧的故乡增添了勃勃生机。

培养演员不像盖房子那么快

2008年,吕剧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的姜慧表示,山东目前能够经常性演出剧种23个,除吕剧外,都属于濒危剧种。山东省积极组织“吕剧华夏行”“吕剧艺术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实施吕剧艺术振兴工程。

2013年,山东省确定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李渔、王永昌、杜瑞杰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传承人。

2020年5月日,济南市“老艺术家工作室”与“文化艺术新秀”签约仪式在龙奥大厦举行,首批7个“老艺术家工作室”正式挂牌。

文艺人才,尤其是戏曲人才短缺,无论济南,还是全国,都不算新闻。每一家院团的院长们都曾为留住人才磨破嘴、跑断腿。

受大环境影响,济南市吕剧院也经历了痛苦的低潮期,观众大量流失,演员日趋减少,曾经风靡一时的乡韵大吕,成了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鸡肋。

2009年,经过前期调研和征求意见,济南市吕剧院出台了《人才培养计划》,从2009年至2019年分两个阶段制订了10年人才培养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以老带新等多种方式,从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两方面齐头并进,开展人才培养。在剧院支持和资深演职人员艺术传承传帮带作用下,剧院整体人才队伍实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

济南市吕剧院院长张玲说:“培养演员不像盖房子那么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注重演职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不是局限于马上获奖。”

近年来,济南市吕剧院创作的《生命日记》《家有贤妻》《小街》《团圆饭》等剧目,其主创人员全部来自本院,没有“借鸡下蛋”,一批自己的主创人员迅速成长起来了。

2021年1月15日,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吕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焦黎在济南喜收七名弟子。

焦黎,国家一级演员,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非遗项目吕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首届戏曲名家工作室专家、齐鲁文化名家,现任山东省吕剧院副院长。

焦黎在收徒仪式上发表感言,作为吕剧艺术的非遗传承人,下一步将毫无保留地将技艺和所思所感传授给学生。同时,她也要求学生们始终坚持为民初心,虚心向周围人求教,用学习成果回报社会。

1975年,作为学校里的文艺骨干,焦黎考入济南市红小兵文艺工作团,学唱京剧,开始了追逐京剧梦想的旅程。此时的焦黎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会和吕剧有多少关联,直到1980年她被分配到济南市吕剧院,由一名京剧演员变为吕剧演员,与吕剧的缘分从此开始。

虽说艺术都是相通的,但毕竟“隔行如隔山”,焦黎需要从头学唱吕剧,感觉很不适应。“吕剧的唱腔和京剧相差很大,开始觉得挺别扭。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有很多人说我的唱腔带着京剧味。”

如何翻越剧种差异这座横亘在面前的大山?焦黎说,自己是个认真的人,对待任何事情不论喜欢与否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改了行,我不能懈怠,完成不好不行,也确实吃了一些苦。”靠着这股韧劲,焦黎完成了华丽变身。

1980年,16岁的焦黎主演吕剧《李慧娘》,大获成功,一颗吕剧新星冉冉升起。

为了将吕剧唱得更好,焦黎又学唱了民歌并涉足影视剧表演。“通过学习民歌,对音乐的理解更深了,唱起吕剧来也自如多了,而影视剧表演对我塑造吕剧舞台人物的帮助也非常大。”通过不懈努力,焦黎能文能武、唱作俱佳,形成了表演朴实无华、生动感人,唱腔委婉悦耳、回味悠长的表演风格。唱了三十多年吕剧,焦黎对这项事业满怀深情,这其中既有爱也有感激。

2007年,她凭借在《补天》中饰演“小沂蒙”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我是吕剧的受益者,我深深地爱着吕剧。

这是焦黎的心声。也是无数位吕剧传承人的心声。

今天,虽然我们进入了一个文化的碎片化时代,吕剧正经历着时代的阵痛,曲高和寡,碎屑一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吕剧和京剧等戏曲一样,已经深深嵌入了国人的灵魂之中。

回望历史,吕剧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辉煌感动。

在吕剧诞辰百年之日,我们不能忘了吕剧的前世今生,更不能忘了那些曾经为吕剧艺术献出一生的老艺术家们。

回首百年,吕剧传奇,传奇吕剧。齐鲁大地孕育了吕剧,吕剧也唱响了齐鲁。许多熟悉的身影、许多人物依然在齐鲁大地闪耀。

郎门群钗:高静、胡静华、刘玉凤、杨春梅、秦霞、赵秀敏、史萍、赵静、吕淑娥、吕学芹。

林派传人:郭爱琴、李君、王淑芝、韩美、郭清清。

李派小生:李肖江、荆延国、张小忠、王增旭、张美娟、王鸽。

梅花奖演员:高静、焦黎、刘玉凤、吕淑娥。

文华表演奖演员:郎咸芬、董家岭、高静、龚鲁阳。

中国戏剧节表演奖:李萍、高静、孙英杰。

中国艺术节表演奖:柏绪民、史萍。

文华作曲奖:栾胜利、丁博民。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0534-5655351
行政办公室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