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史”——李桂华长篇报告文学《看云起》作品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时间:2023-07-12 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史” ——李桂华长篇报告文学《看云起》作品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2023年7月8日上午,李桂华长篇报告文学《看云起——中国“菜篮子”的共富样本》作品研讨会在济南举行。研讨会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潍坊市文联、寿光市文联主办,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文东,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铁流,《时代文学》执行主编李婧,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新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建国,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守森,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夫龙,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贺彩虹,报告文学作家、鲁奖得主徐锦庚,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大众日报高级编辑逄春阶,《青岛文学》主编李林芳,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主编李康宁,山东商报文旅新闻中心主任朱德蒙等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出席。寿光市文联主席曹忠志代表潍坊和寿光市文联、山东友谊出版社社长何慧颖代表出版方分别致辞。研讨会由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掖平主持。 曹忠志主席在致辞中指出,寿光是“文圣”仓颉、“盐圣”夙沙氏、“农圣”贾思勰的故里,被称“三圣”之地,其中“农圣”贾思勰在1400多年前所写的世界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为寿光留下了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基因,其所阐释的“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思想,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寿光人民勤劳奋进,勇于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寿光百万人民不折腾,守初心,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城乡均衡一体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之路。其创新实践的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要特质的“寿光模式”被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肯定。 山东友谊出版社社长何慧颖在致辞中说,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桂华总是把视角投射到国家、民族、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她书写的“菜篮子”工程就是国家的民生工程。报告文学是文艺的“轻骑兵”,总是能在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看云起》做到了这一点。何社长认为,《看云起》通过释读寿光乡村振兴这个共富样本,为新时代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提供了样板。 《看云起——中国“菜篮子”的共富样本》一书,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寿光模式”的探索实践、创新提升之路,并揭示了“寿光模式”输出全国、助力全国脱贫攻坚、实现共富梦想的样本意义。书中所述的工农互哺特色、城乡一体经验、乡村治理样板、带动全国致富等,都是全国许多县域正在探索寻觅的好案例、好经验,每年有无数考察团队到寿光学习这些经验做法,力求复制它、推广它,这也是本书写作的价值所在——集中展示“寿光模式”的精神内核、经典要义,造福全国更多县域和全国农民。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掖平 李掖平教授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这是一场基于文本的学术研讨活动,期待各位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了解读。他们认为,作者脚踩厚实的乡村大地,心怀乡村振兴的现实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为民情怀和人文素养,践行“到人民中去”的优良传统,深入田间地头,躬身火热生活,用一手采访素材和扎实写作功夫,为我们深度呈现了一个从“区域致富”到“致富全国”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推进之时,更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和样本意义。专家们评价,这部作品注重用故事揭示事件的意义,用文学解读文本的价值,是一部带着泥土芬芳、鲜活生动的新时代中国山乡巨变史。同时,专家学者也针对作品存在的细节抓取、人物刻画、场景渲染等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评价,从创作风格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清晰、清爽、清朗的作品,读了有清风扑面的感觉,对报告文学来讲,这是很难得的。从主题立意上来说,这是一部带着泥土、沾着露珠、连着乡愁的作品,是接着地气的。这是一部贴着时代、连着人间、装着家国的作品。寿光开创了一个时代,创造了一种历史,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能够把蔬菜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我对寿光人民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我觉得《看云起》的书写,是关于寿光蔬菜和乡村振兴的书写,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乡村的山河册页、大地之书和乡土列传。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表示,本书对蔬菜的书写,其实就是对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的书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题目。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看云起》 为我们建构起了一种寿光这个县域与中国农业文明史之间的深刻关系。现在把这段历史、这个过程,通过《看云起》这部作品讲出来,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 山东省作协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发有表示,《看云起》是作家向记忆中的乡村深情回望,写出了寿光乡村振兴走过的辉煌历程,同时作品没有一味抒情,而是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前瞻性分析,让人们看清了寿光的来路和前程。这部作品真诚真挚,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地融合起来。这部作品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坚实的人民性的立场。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陈文东说,改革开放寿光在几个方面做得十分突出:技术造福全国,模式引领全国,典型带动全国。这本写寿光的书,外形单薄,内容厚重,而且非常轻松好读。重大题材的落笔,以及在阅读效果上的舒适度,这是文学辩证法的问题,《看云起》用剪影式或者说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充分发挥了作者作为一个本地作家和记者的优势,举重若轻地达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可以说实现了较高的完成度。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青岛市作协主席铁流说,这些年作者一直深扎基层,行走故乡土地,关注和书写着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在基层的推进、实施以及带给中国广大乡村的变化,从她的《种·梦》到《看云起》,都没有离开过她的故乡。《看云起》的书名很轻盈,背后书写的却是沉重,正是这种沉重,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书中也得到尽情的展示。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守森表示,这部作品全景式展示了寿光的这些年发展变化,是很有时代价值的文本。文学作品,不管什么文体,发掘正能量,这是非常必要的,正能量鼓舞人心,打动人心。我觉得这个报告文学里面,感动人的正能量的精神,表达很充分。 山东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新强评价,《看云起》可以视为此前的《种·梦》的“姊妹篇”,是切切实实的关注民生之作。这部作品表现出写事、写人、写精神“三位一体”的鲜明特征,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具有明显的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的味道,可以说是一部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史”。从寿光蔬菜产业切入,折射出寿光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个缩影。 报告文学作家,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得主徐锦庚认为,这部作品主题宏大,全景式展现了寿光蔬菜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和曲折历程,为中国农业产业化道路提供了一份精彩的“寿光模式”样本。同时素材扎实,采访深入,细节丰富,故事感人,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正是这些涓涓细流,汇聚成“寿光模式”的滚滚波涛。 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大众日报高级编辑逄春阶评价,《看云起》是山东报告文学的一个新收获,是地域性表达的一个新探索。李桂华从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科技与教育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现代化描摹。同时这也是发现生活之美、细节之美的文学样本。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建国认为,从选题方面,《看云起》不仅切合了乡村振兴这样一个重大主题,同时也关涉农业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这样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具有重要的价值。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只是《看云起》的主题之一,同时也涉及到工业、教育等诸多领域,而这也是寿光作为一份“共富样本”的题中应有之义。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夫龙评价,作者如同一位行走于城乡之间的歌手,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鸣奏出一曲发自大地民间的深情颂歌,既为中国城乡提供了一份共富样本,也为新时代山乡巨变书写提供了一种创作范式。这部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作为当下党员干部教育读本,成为资政为民、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的参考资料。 《时代文学》执行主编李婧表示,《看云起》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是“寿光模式”乡村振兴战略谋划中国农村巨变蓝图的好的文学展示和表达,生动呈现了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是一部以文学力量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昂扬斗志和坚定信念的力作。作品大力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拼搏向上的精神力量,相信这样一部既有情感温度又具有思想高度的报告文学作品一定能够打动读者。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贺彩虹说,中国故事该怎么书写?李桂华深耕生活细致调研,将“寿光模式”进行了详尽准确的书写,用这样一本厚重扎实的长篇报告直面生活之痛,回答现实之问,展现寿光之美,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故事的一种书写方式。作家将宏大的事件与微小的细节很好的结合,将纵向的历史与横向的空间很好的结合,将文献资料与深度采访很好的结合,有力地拓展了叙事,深化了主题。 青岛作协副主席、《青岛文学》主编李林芳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字里行间的“真挚”,全书字里行间弥漫着一个作家对故土,对大地,对置身其中的这个空间的真挚感情。《看云起》本身就是一个诗意的题目,云,是天上的云,也是市场经济、乡村振兴,是风起云涌的云,《看云起》也是诗意的升华。 《看云起——中国“菜篮子”的共富样本》作者李桂华介绍,这是她书写的关于家乡寿光的第二部长篇报告文学。她于2018年创作出版的关于国产蔬菜种子研发的长篇报告文学《种·梦》曾获第五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而《看云起——中国“菜篮子”的共富样本》也入选山东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并于2022年8月入选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作为“农圣”贾思勰的后人,作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儿女,她表示将始终立足家乡发展变化,深挖这块热土的鲜活素材,通过文学之力,让更多更好的寿光故事走进时代视野。 作者简介: 李桂华,女,1971年生,山东寿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报告文学《种·梦》《把根扎在泥土地》、报告文学集《揽绿》、散文集《红线毯》等作品。荣获齐鲁文化之星、第五届泰山文艺(文学创作)奖等多种奖项。 |